2010 年 10 月 14 日,旅程的最後一天,先把行李拿到京成上野站寄放後,搭京成線到「千住大橋站」下車,來看這座有名的「千住大橋」。
最早的千住大橋興建於文禄3年( 1594) 年,位置在現今地點上游約200公尺的地方,是江戶時代的隅田川五橋之一。現在的千住大橋又分新橋和舊橋,舊橋是在關東大震災後於昭和 2 年(1927年)以鐵橋形式興建,是日本現在最古老的繫桿拱橋(タイドアーチ橋,Tied Arch),設計者是増田淳,到了昭和 48 年(1973年)因為交流量過大,就在下游側邊上又蓋了一座新橋。
千住大橋因為歷史久,有著不少故事。最早這座橋只取名為「大橋」,由於幕府在防備上的考量,隅田川就只有這麼一座橋,在明曆大火後基於交通和安全等因素,才再興建兩國橋等其他橋樑,之後才稱為「千住大橋」。從 1594 年蓋好後,經過六次的改架和改修,其中明和4年(1767年)移到現址架橋,一直到明治 18 年(1885年)因颱風導致的洪水而沖垮,這座在江戶時代撐了將近三百年而被視為名橋。
江戶時代有名的俳句大師、被稱為「俳聖」的松尾芭蕉,其著名的紀行文學作品《奧之細道》,記錄了從江戶出發經東北、北陸最後到岐阜縣大垣為期五個月的旅行過程。1689年3月27日,松尾芭蕉從江戶乘船出發沿著隅田川北上,提到在行經千住的船上寫下了「行く春や 鳥なき魚の 目は涙」這樣的名句,因此千住大橋這裡被視為是「奧之細道」的出發點,在千住大橋北邊就立有「奧の細道矢立初めの地」的石碑。
問題在於,千住大橋的北邊是北千住,屬於東京都足立區,橋的南邊是南千住,屬荒川區,到底松尾芭蕉提到的千住,是北千住還是南千住呢?長久以來兩個區一直為這個「旅立ちの地(出發地)」爭論個不停。
要前往千住大橋,最近的車站是京成電鐵的「千住大橋」,從日暮里或是京成上野都很容易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