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兩天幾乎萬里無雲的好天氣後,在函館的第三個全日終於還是遇到了雨天,還好這回在函館待的天數較多,也就不急著趕行程,這天就當做休息日,啟動雨天備案。
原本上午還只是飄著毛毛雨,到了快11點才剛辦好退房手續打算找著行李離開旅店,大雨就落了下來。雖來有帶傘,但實在不想拉著行李箱在雨中行走,就在東急STAY大廳待著,還喝了兩杯免費咖啡。等了30分鐘雨還是沒停,還好這晚的住宿也在附近,最後還是在雨中拉著行李箱先去寄放行李。
放好行李後來到JR函館站前方不遠處的巴士站,想問問看還有沒有之前出的「ポケモン市電一日乘車券」,大人的乘車券票面是六尾,孩童乘車券則是白色的阿羅拉六尾。雖然已經知道賣光了(這邊不就有完賣告示了?),還是裝傻去問工作人員,得到的答案當然是沒了。可惜啊!只好上電車再買一般版的一日券車券了。
從「函館駅前」搭電車到「十字街」站下車,在月台上往函館山看過去,就會看到兩個路口外有座藍綠色圓頂的建築,這就是「函館市地域交流まちづくりセンター」,不過這張照片是天氣好有陽光的時候拍的。
雨天的「函館市地域交流まちづくりセンター」全貌。這座興建於大正12年(1923年)的鋼筋水泥建物,外觀看起來不算太特別,但是轉角處大門的圓柱設計和屋頂的圓頂卻又相當顯眼。興建當時函館可是關東以北最大的城市,而十字街一帶又是函館最熱鬧的地方,自然有商場的需求,這棟最早就是「旧丸井今井百貨店函館支店」。
後來百貨店移轉,這座建物曾經做為函館市末廣分廳舍使用;再到了2007年,經過大改修後,這棟建物轉換用途成為地域的交流設施「函館市地域交流まちづくりセンター」,除了有移住函館的諮詢窗口外,也有會議室、辦公室、多用途空間對外出借使用。
在一樓晃著晃著,空間大,東西少,原本覺得有些無趣,這時看到了「東北以北最古エレベーター」的指標,這就引起了我的興趣,找了一會兒才到。
根據掛在牆上的說明看板,這座電梯是「Toyo Otis Elevator」所生產,到現在地板上的銘板還有著該公司的標記。OTIS是美國的電梯大廠,昭和7年(1932年)在日本創設公司(東洋オーチスエレベーター,另有介紹資料說是1927年設立,但日本OTIS官網上寫的是1932年1月11日設立),並在昭和8年(1933年)設置了日本國產第一座電梯。
最早是昭和5年(1930年)這棟建物在面對正門的左側後方進行增建,高度蓋到五樓就順勢新增了電梯,但是昭和9年時發生火災,因為進行改修又重新安裝電梯,由於保存良好,至今成為現存的「東北以北最早的電梯」。
當時電梯還沒有自動控制的設計,完全是手動操作,必須靠操作者用操縱桿來控制電梯的啟動和停止,盡量讓電梯地面對齊樓地板。聽起來和現今自動化控制的電梯有很大的不同,只是外觀除了樓層指示是用指針外,只是看起來舊了點,沒什麼太特別的地方。
這時有兩個人走了過來,其中一位穿著綠色背心還掛著識別證,應該是負責解說的導覽員,就詢問能否一起聽,獲得同意後就跟著聽,雖然是聽不太懂啦,但最期待的還是導覽員把電梯門打開的那一刻。這是手動的電梯,所以包括外面入口的推門和電梯車廂的伸縮拉門,都是要用手去拉開和關閉的。電梯內漆成綠色,雖然跟現在的電梯沒什麼不同,但是少了鏡子,封閉感就很強烈。
導覽圓和另一名參觀者進到電梯後,我也想要跟著進去,沒想到被導覽員舉手制止,可能是因為並未預約導覽行程吧?失望是一定的,但因為是半途來蹭,能看到電梯門打開也算不錯了。
電梯門關後沒多久,就看到拉門上方的指針緩緩地從1轉轉轉轉轉到5,還挺有趣的,這電梯是從1樓直接上升到5樓,中間都不停。
後來看網頁的介紹,其實這座電梯是有對外開放的,只要到櫃檯和值班人員說一聲想要見學,就會有人來帶你搭電梯,雖然不確定是不是這樣(三不五時有人來搭電梯,那不是正事都不用做了),有機會來到這裡可以問問看。
在洗手間門口旁看到這兩張告示,原本感到有點無趣的我瞬間眼睛一亮!畫得超可愛的!後來就厚著臉處去業務櫃檯問值班人員(不確定是否為函館市役所職員),這海報在哪裡買?
值班人員回說,這不是買的,是下載再列印出來的,然後就很熱心的拿起iPad花了一番功夫尋找(可能有點時間,憑印象來找)。原來這是2020年4月新冠病毒開始大流行的時候,漫畫家「みずしな孝之」特別畫了宣傳社交距離和勤洗手的宣傳海報,有犬和貓兩種版本,將圖檔放在Twitter上讓大家免費下載列印使用。
雖然沒得買有點小失望(免費的不稀奇?),但還是很感謝職員親切又熱心地回答問題並幫忙找出海報來源。
在一樓的角落有家咖啡店「Cafe DripDrop」,想一想反正外面還在下雨,時間也到中午了,就在這裡點了一份午餐套餐,這樣子要800日圓,稍稍貴了一些。
找了窗邊的位子坐下來。
會想在這裡用餐的一大原因,窗外就是電車軌道呀!就坐在這裡邊吃邊看著電車來來去去,這種景色比單純的室內用餐環境好太多了。
坐了好一陣子,也不能整個下午都坐在那裡看電車,趁著雨稍微變小,搭電車來到「大町」站,再走一小段路來到中華會館旁的十字路口。
這就是目的地,甜點店「アンジェリック・ヴォヤージュ(Angelique Voyage)」!
乍看之下有兩間店面,但真正營業的是靠近路口的右邊這間,左邊這邊好像是工作區還是什麼場地不太確定。
這家店人氣很旺,Google評價有4.1分,就算是下著雨的天氣還是很多人慕名而來,只不過在對街拍幾張照片,隊伍就排了起來。看網路上的分享,在黃金周或是連假時,等候時間最久可能會到一個半小時!
因為很多客人開車前來,把車停在路邊入店購物,對附近居民或商家造成困擾,店家特別做了地圖,標示停車場的位置,消費滿1,500日圓可以免費停車一小時。不過旁邊的「東坂」車流量不大,還是有人照樣停在路邊就是了。
等候時會有店員拿到Menu看板到外面,讓在外排隊的客人能先行參考。
注意到了嗎?賞味期限是30分鐘!所以大家買到後就是現場開吃,不然就是回到車裡享用。
排到門口啦!特寫一下店家的招牌。
進到店裡了,一進門看到的就是個漂亮時鐘,這時時間是下午1點37分。店裡面主要是偏深色的原本裝潢,加上只有單面採光,感覺氣氛比較深沈穩重一點,和一般潔白明亮甜點店有些不同,不過沒太大問題,因為沒有內用,大家買了後都是到店外吃。
因為店內空間不大,就連排隊結帳都要分成兩個區域。就不清楚進店的人數限制是因為空間有限,還是疫情期間不想讓太多人擠到店裡。
等候點餐結帳時,先來環顧四周。因為是有名的店,自然也不少名人到訪,也都留下了簽名板。
既然是甜點店,店內也有販賣其他商品,但幾乎所有客人都是為了可麗餅而來。
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店內的Menu還是店外工作人員的看板,可麗餅的品項都是用手寫的,而且寫得很花俏,就算認得平假名片假名,但平常印刷字體看習慣後,突然要看手寫字還是需要一些時間來解讀,而且沒有照片可以對照。建議進店前還是先準備一下,不然有可能會一下子不知道要點什麼。
Menu上寫著「人氣No.1苺のミルフィーユ」,售價800日圓,因為一下子認不出ミルフィーユ是什麼東西,就保守一點選了650日圓的草莓,後來查一查才知道「ミルフィーユ(millefeuille)」就是千層酥。
可麗餅是現做的,點餐結帳後,還是要在旁邊繼續等候,此時能看到後場的工作人員正在忙碌著。
「アンジェリック・ヴォヤージュ」的老闆(代表取締役)大濱史生,從0開始創業,在港町街角創立了排隊名店,後來也出了兩本書《行列のできる奇跡のケーキ屋さん 資金ゼロから人気店として成功するための8つの秘密》和《行列のできるケーキ屋さんが教える 非常識な思考法》,在店面也有展示銷售。
看了一下時間,從排隊、進店、點餐到拿到可樂餅後離開,大概是十分鐘,應該算很快的了,可能這個時候並不是旅遊旺季吧!
你看,用印著商標的米色紙包著剛做好的可麗餅,看起就是好看,很想趕快吃。能想像把這可麗餅放在塑膠袋裡的畫面嗎?
從外面拍不到內餡,只好咬一口再拍,畫面不好看只好說聲抱歉。
裡面加了很多奶油,但是不會太甜膩,還算蠻清爽的,草莓的味道也很好,裡面加了一些千層酥的碎片(不太確定),為整個偏軟的餡料增加一些硬一些的口感,搭配起來感覺更好吃,所以很快就吃完了。650日圓的價位以現在的日圓匯率,來到函館旅行是值得過來品嚐(離元町公園和基坂不遠),當成旅途中的小點心也不錯,只是若要排隊等候半小時甚至一小時的話,值不值得就要看個人想法了。
好吃是好吃,有個問題還是提一下,那就是「Angelique Voyage」不提供內用,全部都要外帶,賞味期限又只有30分鐘,幾乎等於是出了店後馬上就要吃完。偏偏這裡的地點不像台北市永康街的天津蔥抓餅那樣,不遠處就是永康公園,直接過去找個椅子就能坐下來慢慢吃。
開車來的人還好,可以帶回到車上舒舒服服吹著暖氣坐著吃;搭電車走路來的人,多半就只能在路邊找個不顯眼的地方直接站著開吃了;若要帶回旅店吃也不是不行,只是它的包裝不好拿,用塑膠袋裝就怕不小心整個擠壓糊掉了。(後來看地圖發現步行7分鐘約400公尺距離可以到函館元町公園的涼亭,就看願不願意走這段路了)
然後這天函館天氣又濕又冷,撐著傘拿著可麗餅環顧四周,看不到可以坐下來的地方,只好就這樣站在弥生小学校前的路口吃了起來。這種情況下,如果是熱呼呼的大片雞排那也還好,但這時吃的是偏冷的甜點,當然食物本身很美味,只是感覺吃起來有點狼狽就是了。
這雨天備案似乎還是有改進的空間呀!
相關網址:
函館市地域交流まちづくりセンター
アンジェリック・ヴォヤージュ(Angelique Voy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