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花東旅行 – 關山大圳 – 灌溉關山米鄉的水利設施

關山大圳

原本只是去看海端車站,離開時看看地圖,發現附近有個景點叫「關山大圳」,想說距離也不遠就順道過去瞧瞧,由於完全沒做功課,對於現場的風景感到相當驚喜,雖然不是遊客很多的熱門景點,但也因為這樣,這裡只有潺潺的水聲,偶爾才有當地居民騎機車經過的引擎聲,在行程緊湊的旅途中,抽點時間來這裡發呆放空,也是不錯的安排。

關山大圳
關山大圳
關山大圳
從海端車站出發前關山大圳,道路高度慢慢上升,沿線已經能看到很漂亮的農田景觀。
關山大圳
當台20線的右邊「關山圳」的石碑,就表示關山大圳到了,但是這個叉路的轉彎角度非常大,又是下坡,不小心就會錯過,然後轉彎時也要特別注意。
初來事件紀念碑
在停車場旁邊設有「初來事件抗日英雄紀念碑」。

初來事件

在關山大圳停車場邊有一座「初來事件抗日英雄紀念碑」,奇怪的是紀念碑旁並沒有針對事件始末做說明,然而在「臺東縣政府交通及觀光發展處」所營運的「台東觀光旅遊網」裡,只提到日軍為了鎮壓當地的布農族,修築了警備道、設置砲台並配有配有三英吋連射砲、十二吋及七吋山砲各一門、重機槍一門,用來監控布農族原住民的動態。這個是後來的發展,但對事件來龍去脈卻絲毫未提。

然後在「台東縣警察局關山分局」的網站中,是說1923年當地布農族青年瑪給利(makili)和另兩位青年擊斃了關山支廳警部榕樹派出所的1名日本警察;但是又有其他的部落格文章,說是1943年日本高階警官遠山次郎到此地巡查,夜宿初來派出所時,被當地布農族人「馬燒利」率眾放火圍攻將遠山燒死,這又是「初來事件」的另一個版本,但是這段故事只有當地長者口傳,並沒有正式的歷史記載就是。

在初來事件「初來事件抗日英雄紀念碑」旁邊不遠處有個展望涼亭,雖然高度不算高,仍可看到關山大圳入水口的全景。雖然關山大圳是水利設施,但這裡也同時設有公園,有相當程度的綠化,加上附近的農田和遠方的山景,也算是個不錯的休憩地點。

關山大圳原本是在日本時代的1906年,由當地居民集資興建,當時還叫做「里壟圳」,由於經費、技術和設備的不足,初期灌溉範圍並不大,且常因為洪水衝擊而損壞,在不斷地進行修整下,到了1941年,灌溉面積已達到310公頃,名稱也改為「關山圳」。

根據「農委會農田水利入口網」的說明,為了增加海端、關山和鹿野一帶的耕地、提供糧食供給,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政府出資在既有的關山圳的基礎上擴大灌溉面積,「關山大圳」工程經過十年工期於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完工,完工後幹線長度18.8公里,灌溉面積達到2,270多甲地,可說是這一帶非常重要的水利設施,也才能種植出知名的關山米。

所以這個「關山大圳」其實只是進水口,再加上沉砂池避免水道淤塞,真正的大圳範圍可大了。

關山大圳
從初來事件紀念碑旁的涼亭,居高臨下看關山大圳的進水口。
關山大圳
關山大圳進水口的沉砂池。
關山大圳
沉砂池的進水口。
關山大圳
沈沙池進水口上的警告文字,請遊客不要進入沉砂池戲水游泳。
關山大圳
其實搞不太懂這進水口的水路是怎麼走的,似乎是在引水過來後在進水口前有另一條水道繞過沉砂池,然後沉砂池出來的水又有一個分支和這個繞道的水道合流。
關山大圳
因為這裡沒有整個區域的水路圖,看衛星照片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不過這不重要啦,光是在這裡聽水聲就很享受了。
關山大圳
這是關山大圳進水口的水道,從初來大橋附近引水後,就順著這條水道一路流到沉沙池。

原本以為這裡就只有水利設施能看,沒想到卻有意外的驚喜,從關山大圳水利公園往初來大橋方向看去,一整片都是稻田,六月來的時候是金黃色的,八月再來已經是二期稻作變成綠油油一片,配上後方新武呂溪的河谷和遠方的山巒為背景,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關山大圳
與關山大圳水利公園隔條水道和一般道路就是稻田了。
關山大圳
這個夾在台20線公路和新武呂溪(卑南溪)之間的平原地帶,襯著背後的山巒,景色非常漂亮。畫面中間的是初來大橋。
關山大圳
六月和八月都來到關山大圳,八月這次就特別到六月曾經拍照的地點用同樣角度再拍一次,再組合成這張照片。六月時稻田是一片金黃色,八月時已經是二期稻作,變成青綠色。

「關山大圳」不是個典型的旅遊景點,這裡沒有賣食物,甚至還沒有廁所,所以不能用一般旅遊景點的標準來評價;但也正因為如此,這裡遊客不多,大部份時候甚至沒什麼人,來到這裡等於是配著潺潺流水聲,獨享這裡美麗的山巒和稻田景觀,還能了解當地的歷史和水利建設,這可不是其他一般旅遊景點所能感受到的。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Related Post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