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職棒羅德隊變革的300日

遊記難產中,先來寫寫最近看的書,這本的全名是”千葉ロッテマリーンズ変革の300日—プロ野球を変えたキーマンの証言“,很長的名字,就簡稱是羅德隊的變革,是一本以訪問為主題的書。

先離題一下。到目前為止看了不少和棒球有關的書,讓我有深刻印象的有幾本,第一本是許昭彥先生所著的美國職棒,是很早期所出的棒球書,雖然現在的我對許先生文章的某些觀點不是很認同,但在1990年初期,這本書裡豐富的棒球典故,讓我對MLB有了較進一步的認識,也開始懂得去欣賞比數之外的棒球。第二本是去年的Moneyball,這本書讓我大開眼界,除了了解以數據方式來看棒球,也對大聯盟在選秀、交易球員的過程,還有小市場的球隊如何運用交易球員、選秀等手腕來對抗資本雄厚的大市場球隊有了更深的認識。第三本應該就是這篇文章所要介紹有關日本職棒羅德隊的書,因為書的重點除了球員,更多部份在談論球隊的經營面,這是棒球書裡很少見的類型。

在這裡先說一下這本書的背景。從1990年(或更早)到2003年,這段期間羅德隊一直是太平洋聯盟中排名倒數的B級球隊,球隊的人氣也很低迷,講難聽一點就是支爛隊,其中只有1995年以第2名作收,那年的監督就是Bobby Valentine,只是那年結束後莫名奇妙被球隊解雇,後來2003底羅德隊重新找回Bobby Valentine擔任監督,球隊在經營面也大力進行改革,於是在2004年球季,羅德隊的戰績有了提升,雖然還是第4名,但是離第三名只有1場勝差,差一點就能打進由前三名球隊所進行的季後賽。到了2005年,羅德隊的戰績進步到聯盟第二,在季後賽中挑戰排名第一的大榮鷹隊成功,在日本Series決戰中又擊敗中央聯盟的阪神虎而拿到日本一….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探究羅德隊能成功的原因,書中訪問了6位羅德球團中的關鍵人物,包括監督、球團代表、事業部長、運營部總監、廣報擔當(公關)和選手(小林雅英);另外還訪問9位和球隊有關的人員來談談他們眼中的羅德隊,像是球場DJ、啦啦隊員、採訪羅德隊的記者、施放花火的師傅甚至是在場中販賣啤酒的女高中生。

因為我的日文程度趨近於零,只能靠少數認得的字彙來解讀,所以接下來我會以我所瞭解的、在Wiki上讀到的和這本書裡提到的內容,簡單說一下羅德隊這些年的改變,如果有錯誤的地方,還請各方高手指正。

在1980年代,羅德隊的主場還在神奈川縣的川崎,川崎在哪兒呢?東京最南邊的區是大田區,當我們搭JR的京濱東北線離開屬於大田區的蒲田站後,下一站就會抵達神奈川縣的川崎,由此可知川崎離東京有多近。眾所週知中央聯盟的人氣一向比太平洋聯盟來得旺,位在首都圈內的羅德隊,要與其它五支也在首都圈內,其中還包括三支很有人氣的中央聯盟球隊競爭,原本就極為吃力,當時的川崎球場不但小又老舊,書中還提到,場內觀眾少,以至於球場內安靜到球員休息室的對話都能聽的很清楚(這也太誇張了點),有時客隊的觀眾比身為主隊的羅德隊還多(還真是丟臉),當時人氣之低迷可見一斑。後來1990年代初期,千葉縣在海濱幕張蓋了新球場,地方人士和工商團體就很努力向羅德隊遊說,希望羅德隊能將主場移到千葉,後來羅德隊就真的移轉過去,將千葉縣列為該隊的保護區域,隊名也從羅德獵戶星改名為羅德海洋。

有了新主場的羅德隊,戰績還是很差,但是頭兩年在新主場效益下(書中稱為移轉景氣),觀眾進場人數還是不少,但是到了第三年終於崩盤,進場觀眾大幅滑落,接下來就是慘淡經營的時代。平常我們看日本職棒好像很熱鬧,但事實上,人氣球團觀眾多,收益也好,人氣差的球隊根本就是賠錢經營,尤其是以前日本流行的運動就是棒球和相撲,但是到了90年代以及2000年後,還多了職業足球、搏擊和賽車運動,瓜分了運動迷的市場,棒球比賽電視轉播的收視率持續下滑,人氣差的球隊只能咬牙苦撐,以羅德隊來說,一年的虧損金額就達到40億日圓!為了減少虧損,就需要好的戰績和好的人氣(門票收入),於是羅德隊在2004年時,重新聘請1995年帶領羅德隊打到第2名的Bobby Valentine回任監督,在經營面,則是從大榮鷹隊找了在大榮鷹待了13年,最後在2003底以球團代表(類似咱們中華職棒的領隊)身份退社的瀨戶山榮三來擔任羅德隊的球團代表,球團同時找來高中曾是棒球選手,後來在IBM上班,後來擔任T-Systems Japan社長的荒木重雄擔任事業部部長,到這時候關鍵人物終於都到位。

改革開始。荒木重雄說,監督Bobby Valentine曾經告訴他,就算是拿到冠軍的球隊,也會輸掉40%的比賽(通常冠軍隊的勝率大多在六成多一點),這固然是棒球比賽的特性,但也意味著球迷每看10場比賽,就有4場比賽因為輸球而難過的回家,所以對球迷的經營方向就要以就算比賽輸了,也能讓球迷覺得不虛此行的開心回家為目標。在這裡荒木重雄也提出一個觀念,以往在觀眾的動員上都是以入場數為目標,這數字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票房收入,如果以這個為縱軸的話,他希望再加橫軸的數量,就是觀眾在球場的”滯留時間”,能讓橫軸加上縱軸的面積愈大愈好。一場棒球比賽通常要打3小時,如果能讓來場的球迷在球場待上6小時甚至是7小時,那就表示球迷在這裡玩的非常開心。為了要達成這個目標,羅德隊就打算在球場外增加許多的活動來吸引球迷,”將Stadium改變為Ballpark”,但在這裡問題來了。

千葉海洋球場雖然是羅德的主場,但球場本身還是屬於政府的,並不是羅德想怎樣就能怎樣的。依照日文版Wiki上的資料,球場和週邊的地屬於千葉縣,球場本身的建築歸千葉市,很複雜吧?所以球場外的空地依規定不准設攤,甚至在球場內,羅德隊想要張貼近期主場賽程之類的海報,都要進行公文旅行,短則一星期,長的話到二星期,還有就是球場內的全壘打牆上也不能加上看板廣告(球團少了看板收入)。這樣重重的限制,長久下來也讓工作人員沒什麼衝勁,心態上也就不是很積極。

於是營業部積極的向市政府溝通,希望改變球場的限制。剛好在2004年,日本職棒發生一件大事,就是和羅德同屬同一聯盟的近鐵終於不想再苦撐下去,決定球季結束後要和歐力士隊進行合併(近鐵那時真的很慘,2003年我有去大阪在當時還稱為Osaka Dome的近鐵主場看球,偌大的室內球場內,觀眾少得可憐,真可以用冷清來形容),這震憾了全日本,後來又傳出有球團想要推動單一聯盟制,也有球團想要再合併,其中包括羅德隊要合併到福岡去,這也是促成千葉縣改變政策的原因,也是怕羅德真的被合併,千葉縣就沒職業棒球隊了。於是羅德隊就在球場外架設了一長排的攤棚販售紀念品和食物,賽前舉行舞台表演等等活動,後來在2006年千葉縣更進一步將球場的管理工作,正式交給羅德球團,讓球團能根據本身的需要來進行球場的運用。

球場外的事情解決了,球場內就是要衝票房。進場觀眾人數所代表的意義並不只是門票收入,還會影響食物飲料販賣,這也是一筆可觀收入。或許沒去過日本看過棒球的朋友不太清楚,日本職棒球場內的食物,價格貴得嚇人,以一罐500cc的啤酒來說,在便利商店大概是賣200多日圓,在球場內買的話要600日圓,狠一點的像東京巨蛋可以賣到800日圓,其中的收益可想而知。對羅德來說,空的位置是一杯啤酒也賣不出去的。另外,太過冷清的場面,不僅電視轉播時難看,也會影響廠商贊助的意願。

羅德隊找了10多位對活動、媒體、球迷服務有專長的人員,成立了企劃廣報部,專責經營球迷的業務,而為了了解球迷的想法,在球場內進行球迷訪問,了解到場球迷的性別、年紀、從哪裡來看球以及對看球的想法,進行徹底的分析研究。場內的活動,66場主場每一場以某某日為主題,例如”OL日”就是讓OL免費進入內野看球、”全席自由席日”全部席位通通1,500日圓、”啤酒日”啤酒半價、”Camera日”球賽結束後可以和選手合照、”Kids Base Runnging日”讓小朋友在賽後可以進到場內實際跑壘、還有”浴衣日”,只要穿浴衣到場門票就有折扣……各式各樣的主題日,既新鮮又有趣;而在夏天的夜晚比賽,會在比賽中段施放煙火;球團還成立了專屬的啦啦隊M☆Splash!!,在球場內外進行表演,也為比賽內容豐富不少。

IMG_9982.JPG
今年9月20日在千葉海洋球場看球,當天的主題是Ladies Day。

在Fan Service球迷服務方面,球賽開始前請選手到觀眾席上舉行小型簽名會,單場MPV不僅在場內和前排觀眾擊掌,甚至會到球場外的臨時舞台上亮相,拉近和球迷的距離……。 在多重的努力下,進場觀眾人數不斷增加,而且滯留時間也拉長了,在假日舉行1:00開賽的日場比賽,才早上9點場外就已經聚集很多球迷,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在園遊會或是祭典一樣。而好的活動內容也會讓口碑傳開,大家會在公司、學校或是街坊聊天時,告訴其他人,昨天去羅德看球,真的很好玩,於是就會吸引更多的人到場觀戰。在多方努力下,當年的平均進場人數從前一年的約15,000人提升到了約2萬人,成果算是相當不錯。

讀起來覺得很有收獲。其實日本的職業球團也不是都每場打開球場大門,就等著觀眾進場,然後安心數鈔票的,他們除了讓選手有高薪能安心打球外,在球迷的經營和開發,其實非常用心,我想這是很值得國內球團參考的。

天!這篇讀書心得我竟然打了這麼多字,簡直有5篇Post的量,太不划算了,不寫了,就此停筆吧。 (其實是很多天沒有新文章了,趕快把這篇推出去)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Related Post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