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 有點誇張的淡水老街景觀改建工程


前兩天傍晚去了淡水一趟,大概有半年沒去了吧,這才發現淡水在這半年又變了很多。當我從小白宮走下來,來到老街(中正路)和中山路會合的路口(淡水第一漁港邊,快靠近紅毛城),感覺眼前的景象不太一樣,想了想,才發現,老街中正路的路口變窄了!雖然中正路車流不像中山路那麼大,但還是有不少車輛和機車,而且反方向也有機車會通行,這樣的路口,竟然把它弄窄,多出來的空間目前是挖空的,要做什麼還不清楚,這會不會有點離譜?(畫面中的下水孔,就是原先的路面)後來才發現,這還不是最誇張的。


東逛西逛,天黑時往老街走去,發現原來就不怎麼寬的路,整條都在改建,而且整段路往內側多建了波浪型的突起,簡單說就是道路變成S型了。這真的太誇張了點。


如果你還不了解,那來看看我在路邊發現的道路整建示意圖,圖中紅色虛線就是原本的道路,可以看到路整個變小了。這樣的設計從路口一直延伸到馬偕像圓環,距離其實相當長。

怎麼會有這樣的設計啊?如果是人行步道那就算了,這是要給車子走的耶,而且這裡還不是單行道,對向還有機車要走,好好的一條路改的這麼窄?

請問車子在這條S型道路行駛,是要波浪狀蛇行,還是直直的行駛?如果剛好有機車在車子右側並行,機車駕駛要怎麼判斷車子是要直行還是蛇行?如果兩邊都沒「默契」又疏忽沒注意,是不是很容易造成車禍呢?

當然,我不是交通或是道路專家,可能沒什麼常識,知識也不夠,如果我的推斷有不周之處,還請大家多指教、糾正。


再來看看這張圖,筆直的道路,左側往內突起,道路寬度突然變窄,不熟悉路況的駕駛,可能會嚇一跳突然往右靠,那騎在右側的機車不就倒楣了?

而且現在還在施工中,這路段光線昏暗(相機已經放慢快門速度,所以畫面會變亮),現場就只放一些三角椎,加上路面寬度急縮,這樣不是太危險了嗎?人行道也是危機遍布,我在買蝦捲時,就看到有人踩到整修中的人行道大坑洞差點摔倒。


整建是好事,但怎麼整成這樣啊?

[1月16日晚上10:42補充]

今天剛好有淡水老街的新聞,在此擷錄中廣的新聞片段

台北縣府城鄉發展局代理局長陳耀東表示,「淡水藝術大街」有縣府文化局、水利局和城鄉局共同投入整治,整體規劃是希望建構藝術氣息和行政園區結合的網絡園區,在交通上,創造無障礙環境,移除舊有人行道上的電箱,創造舒適步行空間;未來以假日徒步區將延伸到後段,相關搭配計劃在三民停車場前建造立體機車停車場,取代現有道路臨時停車產生的雜亂現象。

基本上徒步區只有假日才有,平常時還是開放車輛通行,所以前面所提出的問題還是存在的。有意思的是我淡水朋友說,這工程已經做半年了,之前整條老街像是大工地,兩邊店家和居民真是苦不堪言,結果竟然還要夏天才完工,有得等囉。

總之提供大家作參考了。

[1月18日晚上10:00補充]

今晚才發現,1月16日的三立新聞有對淡水老街S型道路做了報導,把連結補上來。

新聞裡提到現在是趕春節前完工,跟中廣新聞報導的夏天完工,並不一致。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Related Post

發表回應

雖然是過了很久才看到這篇文章

不過讓我想起來

我就是這個路段的受害者

2010年的1月1日跨年當夜

那時還在施工

當晚沒有路燈,根本沒有看見S型的道路

我就在這裡摔車

直接騎上人行道

摔破了膝蓋,摔歪了骨盆

整整三個月才好…..

如果沒記錯,台北圓環夜市是聘請國際設計大師設計的,但只注重美化
卻忽略現實使用情況浪費人民辛苦錢的設計失敗作!!
前車之鑑猶在,卻又一件只要為選舉而做的自以為是的美化工程,完全
忽略實際人民用路需求的民怨之作!!更可恨的是,施工期的冗長與拖
延!也不知哪位黨政高官才說過不要公文旅行,卻在此工程上完全不知
旅行到何處了!

哈哈

東西很多是書上抄的啦
剛好看過這章節,就翻出來嘴泡了
書名是”馬路學”
蠻有趣的一本書

有機會去淡水,來看看這個案子好了

Hello starbuckser,

謝謝您的留言,看來您對交通這方面頗有研究,還請您多多指教。

其實我認同老街的重整,這不是壞事,
像把電氣設備這種東西從人行道上移開就很不錯,
然而,目前看到的計劃,是假日人多時將道路封路做為徒步區,
平常人少時還是讓車輛通行,以舊路的寬度,
不管平日還是假日,應該都夠用,我覺得。

S型設計是能減緩車速,
但整建後的S型弧度並不大,
以常理判斷,有多少駕駛會照著S型弧度前進?
我想多半駕駛人還是會筆直的開吧!
這樣兩邊突出和內凹的空間,就浪費掉了。

同樣的情形,假設行人走在人行道上,
會照著S型來前進嗎?

還有一點,這條路兩旁還有很多住家和公家機關,
路面寬度減小,也就是說將沒有辦法臨停,
將會對大家生活造成困擾
並不是鼓勵亂停車
而是有時候難免要停車上下貨
甚至有人要搬家之類
明明一條還算夠用的路
偏偏就要把寬度縮減
當然會引起質疑囉!

沒有實地觀察過當地的交通狀況
但根據wa大的照片和描述看來
猜想應該如R大所言,是個讓車速減緩的設計

這玩法應該是所謂的「波紋路型」(chicane)
簡單來說就如先前提到的
把路弄得彎彎曲曲的,使車輛勢必得放慢車速
(這是理論上的手段,碰上聰明的台灣人……)

另外,不如以往的路寬,也讓車輛無法順利會車
逼得雙方的駕駛人在行經當路段時減速
這些都是在減速標線(speed hump)以外的其它減速手段

減速標線就是wa大所提的路面突起
比之更狠的還有減速丘(speed bump)
功用都是藉由垂直變位的變化讓車輛減速

但有研究者認為,這種「突然跳一下」的措施功能有限
而且害處不少:
一方面這種東西傷車輛的懸吊系統
二方面它只對突然跳那一下有效
駕駛人在通過之後反而會加更多速度,變得更危險
三方面頻繁的加減速會增加廢棄排放與噪音,不宜用於住宅區
這麼看來,在老街區不使用減速標線,好像也蠻合理的!

傳統上我們認為人車分道是最安全又合理的
在那樣的環境下,猶如將行人逼出路面
意味著馬路是給車輛專用的
行人請滾遠一些,最好全於路面消失
這並非一種尊重行人路權的措施

仔細想想,為什麼車會撞到人?
簡單來說就是兩者行進的速度不同
車比人快,所以車會去撞人
(或說人會跳出來去讓比他更快又停下來的車撞)

但既然是「半個」徒步區
猜想它有讓行人和車輛同時使用的可能
稍微破壞一下原有順暢的道路,讓車輛減速
甚至最好能減到和行人的步伐一樣慢
這樣就沒有車撞人的問題啦

以上淺見,還請參考!
嘻嘻

Hi 版主,

我想你講的也是有道理, 突起路面說不定真的比較實際 (雖然對騎車的我來說就很不愉快了), 但國外的確也是有故意把筆直的道路弄彎的範例就是了 (書上看到的, 用在住宅區的非幹道), 如果能夠讓駕駛截彎取直, 那應該是曲度設計不夠
不過你說路面變窄不是因為只施作部份這個我就覺得有點奇怪了, 至少看那個示意圖好像沒這個問題咧, 看照片感覺那個線形沒有做出來

Hello Ratbert,

若是要減慢速度,個人覺得做突起路面比較實際
做成這樣的S型路面,就我昨天觀察
不管汽車還是機車,還是開的飛快
因為沒有人會乖乖的照著S型曲線來開
每部車都是截彎取直,直直的開….

另外不是施作關係所以路面突然變窄
因為路兩邊的槽化設計都已經做好了

雖然我不知道這個計畫的目標是什麼
但故意將車道設置成彎曲, 是減慢行車速度的一種手段
車道寬度縮減, 讓行人更容易穿過道路, 再加上降低車輛速度, 可以讓車道成為行人也可進入的範圍, 變成人車共用, 總的來說, 這對行人會比較友善 (當然這種設計只能用在非幹道)

“筆直的道路,左側往內突起,道路寬度突然變窄”, 應該是因為目前只施作了部分的關係, 但這應該是要擺設交通錐之類的東西來做隔離和警示, 工地這樣亂七八糟的, 安全防護實在是不及格

從車道寬度看起來, 之後應該是會變成單行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