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Macworld Keynote現場記實(2):Steve Jobs 精彩的演說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最近事情忙到一個段落,終於有空閒繼續寫Macworld,再不趕快寫,搞不好都iPhone上市了我還沒寫完哩。關於Steve Jobs的Keynote演說,因為網路上已經有全程轉播,可能很多人都看過了,所以就不再針對內容做詳細介紹,只是把現場拍的一些照片和大家分享。

預定9:00開始的Keynote,不知為何Delay,大家只好耐心等待。同行夥伴前兩年都有來,他突然驚訝的說:”咦?舞台上怎麼沒有電腦?”,對啊!他一說我也注意到了,每次Keynote時,舞台左側都會擺上Mac,以展示軟硬體產品的功能,難道今年有什麼驚喜嗎?(答案是今年Macworld,連一個和Mac相關的產品都沒有,全都是消費性產品,自然就沒必要擺台Mac在舞台上了)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終於,Jobs上台了,現場免不了是一陣歡呼。他首先先回顧去年一整年蘋果轉換平台到Intel架構的情形,接下又”依慣例”介紹Apple Store的概況和iTunes Store的銷售。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在介紹和Demo完Apple TV後,畫面上切到之前預告的逆光蘋果的圖像,表示重頭戲來了,在這一幕前,Jobs還停頓了約三秒鐘,是在醞釀自己和大家的情緒嗎?Jobs先說了以往蘋果推出改變世界的二項產品,1984年的Mac及2001年的iPod,接著又說今天要發表三個這種等級的新產品,台下的人都嚇了一跳!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本來以為會一項一項來,沒想到Jobs直接開門見山的宣布,第一項產品就是寬螢幕的iPod,台下觀眾大喜。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再來是手機!當Jobs話還沒說完,全場觀眾已經大聲歡呼了,氣氛超熱烈。Yeah!! Apple的手機,終於等到你了。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第三項產品是Internet上網裝置,可能是前兩項產品讓大家太High了,這個Internet communicator雖然還是有熱烈掌聲,但大家的驚喜歡呼顯然小聲多了。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這些不是三個個別的裝置,它們是一個裝置”

原來Jobs是在吊大家胃口,講了半天原來就是一台裝置!這不是太讚了嗎?台下的人與奮的都快瘋了。
iPhone: Apple reinvents the phone
這個裝置,我們叫它iPhone!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沒想到Jobs也會搞笑呢!秀了一張有著傳統撥號盤的iPod,大家都笑翻了。外國人的幽默,就連在這麼大的場合也不忘秀一段,讓大家期待新產品的緊張心情稍微緩和了不少。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原來這個講台,在黑布下面就蓋著iPhone,Jobs就站在這裡Demo。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用iPhone播放影片,手機一轉,影片自動跟著轉。|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Steve Jobs現場示範時打出iPhone在公開場合的第一通電話給Jonathan Ive。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I’d like to order 4,000 Lattes to go please.
Jobs用iPhone上的Google Maps查詢舊金山當地的Starbucks,並直接選選撥號向Starbucks訂了4,000杯Latte外帶!當然是開玩笑的,但那個店員會不會嚇到了呢?可惜沒看到後續報導,不過全場真的是笑翻了。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這是Jobs示範完用iPhone裡附的Google Map軟體查看地圖和衛星地圖後,露出的驚訝表情。可是他早就看過不知多少次了,只能說他真的很會表演,很會帶動現場觀眾的情緒。
Steve Jobs & Jerry Yang @ Macworld 2007 Keynote
邀請Yahoo!的Chief Yahoo! 楊致遠Jerry Yang上台演說,能把網路兩大公司Google和Yahoo!的執行長都邀請來,大概也只有Apple有這種份量。

IMG_2443
Cingular的CEO Stan Sigman上台致詞。此君不僅講話時看講稿,講得又臭又長,到最後底下的觀眾都等著不耐煩,開始鼓掌鼓譟,等他終於講完,大家也給他最熱烈的掌聲,沒想到老外也愛玩這套。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keynote近尾聲,Jobs又把Mac、iPod和iPhone複習一次,他認為iPhone是足以與Mac及iPod相提並論的革命性新產品。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結尾時又顯現這張蘋果創立時,兩位共同創辦人Steve Jobs和Steve Wozniak的合照,但不知為何老選這張照片,有人說Jobs是故意的,你看畫面左邊的Woz不但閉眼睛還一幅楞頭楞腦的樣子,但Jobs看起來就帥多了。Woz當天也有到現場,會後還拿著相機拍Jobs呢!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照片漸暗,畫面浮現白色的蘋果Logo,Keynote要結束了!今年竟然沒有One More Thing,有點小失望。Steve Jobs說:See You Soon!

IMG_2525
會後一堆攝影不知為什麼還擠在舞台前不走,我則是湊到前面去瞧瞧舞台上到底有啥機關,哈!結果什麼也沒有。後來打算要去收相機時,才知道原來Jobs待會兒會回到台上讓大家拍照,哇!趕快去卡位啊!

Steve Jobs' note for keynote
擠在台前時,突然發現這個,Steve Jobs在演說的Demo階段的提詞筆記本,趕緊來拍個清楚、瞧個仔細。雖然Steve Jobs的演說給人無需看稿就能滔滔不決的感覺,但事實上畢竟這是長達2個小時的演說,很難把每個細節牢牢記起,看個小抄還是需要的,這才能讓整個Keynote進行的順暢完美。但我看到提詞本還真是嚇了一跳,這是最後一段整合iPhone三項功能的Demo,提詞本只是簡單寫了Demo過程,例如先到iPod功能裡找出Red Hot Chili Peppers的 Snow(Hey Oh)播放,然後在Phil打電話進來時,把義大利小孩的照片Mail給他……就這樣,可見Jobs早已把iPhone的操作了解的非常透徹了。

另外令人驚訝的是講台上擺了一共三台iPhone,但實在Demo的只有一台,其它兩台都是備用機,一但第一台有問題,可以馬上拿備用機來示範,可見蘋果為了這場世界級的Keynote秀做了多萬全的準備。(雖然接近尾聲時螢幕播放還是出了點問題)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就像前面有一篇Steve Jobs 就在我面前!Mac迷的追星之旅所說的,Steve Jobs在接受完NBC電視台的訪問後,竟然又回到舞台上,而且是拿著iPhone讓大家拍照,這時等在舞台前的相機和閃光燈簡直是發瘋似的狂閃,雖然沒有卡到好位置,拍不到有著白色Logo的背景,但至少我還站在前排椅子上,前方毫無阻疑,所以能拍到這張還算清楚的照片。

Steve Jobs @ Macworld 2007 Keynote
同行的人說Jobs今天心情很好,所以才會離開後又回到舞台上拿著產品讓大家拍照。拍照時雖然有陣子表情嚴肅,可能是不喜歡面對鏡頭吧,但下台時滿臉笑容的把iPhone放回牛仔褲的口袋裡,的確看得出心情。

如果你還沒看過這場Keynote,還不知道iPhone到底神奇在哪裡?Apple已經把這場的轉播影片放在Apple的網站上,需要以最新的QuickTime來觀看;如果你有在用iTunes,Apple也提供了以Podcast方式下載的影片檔,而且是畫質極高的影片檔,不過檔案有1GB大,需要花較長時間下載。

蘋果的全程轉播時間非常長,如果你沒空看,也可以看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專欄作家David Pouge(人稱大寶哥)所拍攝製的Video,內容精彩有趣,只要約5分鐘就看完,而且他是在觀眾席上拍攝,觀眾席的收音比較清楚,可以清楚感受到底下觀眾的反應有多熱烈。最後David Pouge甚至還親自試玩並拍攝到iPhone呢!影片檔放置在YouTube上,有空時不妨去瞧瞧!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Related Post

發表回應

Доброго времени суток. ТС, Ваш пост весьма интересен. Я думаю в комментах писать свою мыслю не буду. Пишите в аську

Автор явно умеет привлечь посетителей на сайт). Пишет очень понятно и интересно. Огромное человеческое спасибо

В целом статья мне понравилась, но требует некоторых доработок.
Я бы даже сказал всего одну. Хотелось бы прочитать в более развёрнутов виде